今年5月,捷豹路虎在财报会议上宣布了一项重大决策:其与奇瑞合资的常熟工厂将在未来18个月内逐步停产捷豹XEL、XFL、E-Pace,以及路虎揽胜极光和发现神行者等国产车型。这一决定标志着捷豹路虎在中国市场长达十余年的本土化生产时代即将落幕,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奇瑞T1X平台打造的全新电动化品牌——Freelander(神行者)。
在外界看来,此次调整不仅是对中国市场激烈竞争的直接回应,更是跨国车企在电动化浪潮中寻求技术本土化与成本优化的关键转折。
价格战难掩市场失守
捷豹路虎的国产化战略曾被视为其在中国市场实现突破的关键举措,但近年来国产车型的市场表现却持续陷入低迷。2024财年,奇瑞捷豹路虎的销量同比下滑34%,全年仅交付3.35万辆新车,同时亏损额达到1400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1.35亿元。
进入2025年,其面临的困境并未缓解,第一季度库存系数攀升至2.5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成为豪华品牌中库存压力最大的企业。
在价格策略上,捷豹路虎不得不采取大幅降价措施,但这却进一步损害了品牌价值。以捷豹XEL为例,这款中型豪华轿车的入门价格已跌破20万元大关,与本田雅阁、丰田凯美瑞等普通品牌车型处于同一价格区间,然而销量依旧未能得到提升。
路虎揽胜极光的终端售价更是从原先的40万元区间大幅腰斩至20万元左右,但月销量仍仅维持在千辆左右的低位。这种价格战的背后,反映出捷豹路虎品牌价值的持续下滑,消费者中甚至流传着“七折虎、六折豹”的调侃,这无疑是对其市场溢价能力的严重质疑。
在产品层面,捷豹路虎也面临着与市场脱节的困境。尽管其车身强度、内饰用料和动力性能等方面仍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但在智能化和电动化这两个当前欧陆娱乐市场的重要趋势上,捷豹路虎却明显滞后。
例如,其国产车型普遍缺乏高阶驾驶辅助功能,而新能源车型在其整体销量中的占比也极低。相比之下,比亚迪、理想等本土品牌已经凭借混动和纯电技术在30万至50万元的市场区间站稳脚跟,这进一步挤压了捷豹路虎的生存空间。
战略收缩聚焦高端与电动化
国产车型的停产并不意味着捷豹路虎将全面退出中国市场,而是其重构中国市场战略布局的关键转折点。未来,该品牌将推行“双线并行”的差异化战略:一方面通过进口车型巩固高端市场地位,另一方面则以神行者品牌为先锋,全力冲击主流电动化赛道。
在进口高端车型领域,捷豹路虎展现出了稳固的市场竞争力。尽管国产车型表现低迷,但其进口高端产品线却保持着强劲的市场韧性。2024年数据显示,路虎揽胜在150万元级豪华SUV细分市场占据超过50%的份额,连续23个月稳居销量榜首;路虎卫士则在100万元级市场斩获亚军。
这类车型通过独特的技术优势与品牌溢价能力,成功规避了与本土品牌的直接价格竞争。以揽胜为例,其搭载的“全地形反馈适应系统”可协同调控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在越野场景中构建起差异化的技术壁垒。
在电动化转型方面,捷豹路虎将战略重心聚焦于神行者品牌的重塑。随着国产车型生产线的停摆,企业资源正向Freelander(神行者)品牌全面倾斜。该品牌首款车型计划于2026年底正式投产,其技术路线实现重大突破:基于奇瑞T1X平台打造,搭载鲲鹏DHT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综合油耗低至1.5L/100km,纯电续航里程可达120km,定价策略直指30万元级市场,意图与比亚迪唐DM-p、理想L6等本土热销车型展开正面交锋。相较于传统合资模式,此次合作打破了外方主导技术的惯例——奇瑞负责动力系统开发,捷豹路虎则专注底盘调校与豪华配置的移植,形成了技术分工的新范式。
从经营层面看,此次战略调整蕴含着显著的成本优化空间。采用奇瑞技术平台后,捷豹路虎的研发成本预计可削减40%以上。若神行者品牌年销量突破5万辆规模,合资公司有望在2027财年实现扭亏为盈。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全球化布局:神行者车型未来计划出口至欧洲及中东市场,借力奇瑞的海外渠道网络,实现“中国技术反哺全球”的战略跨越。
文飞加盟或成品牌破局关键
近日,原小米欧陆娱乐营销高管文飞正式履新奇瑞副总裁兼神行者品牌负责人,这一人事任命被业界视为神行者品牌突破当前市场格局的重要信号。
文飞的职业生涯横跨传统豪华品牌、自主头部车企与造车新势力三大领域,其职业轨迹本身便折射出欧陆娱乐产业变革的缩影。在沃尔沃与英菲尼迪期间,他积累了豪华品牌运营经验;转战长城哈弗后,主导的“哈弗大狗”车型通过“用户共创征名”等创新营销手段,成功切入年轻消费市场;而在小米欧陆娱乐任期内,则深度参与了智能电动车的用户生态构建。这种复合型背景对神行者品牌而言尤为关键——品牌既需延续路虎家族引以为傲的越野基因,更要通过智能化体验升级俘获中国新中产群体的青睐。
在技术支撑层面,奇瑞为神行者品牌提供的不仅是T1X与E0X两大电动化平台,更是完整的产业链赋能。以T1X平台为例,其车身扭转刚度达到28000N·m/deg,超越宝马CLAR平台标准,且具备燃油、混动、纯电三种动力形式的兼容性。
同时,常熟生产基地的产能改造计划,将盘活现有闲置资源,为神行者规划出10万辆的年产能目标,这不仅是奇瑞冲击高端市场的战略支点,更承载着集团通过技术反哺实现品牌向上的野心。
值得关注的是,奇瑞在成本控制方面展现出的体系化优势,其第三代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的量产成本较外资同类技术降低30%,这一降本能力将直接转化为神行者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例如有望使终端售价更具吸引力。
结语:
捷豹路虎的国产化终止,既是市场败退的无奈,也是电动化转型的必然。神行者品牌的成败将决定其能否在中国市场重获生机。然而,挑战依然严峻:如何平衡“路虎基因”与“中国式电动化”?如何在比亚迪、理想等强敌环伺中建立差异化?文飞的营销创新与奇瑞的技术赋能能否形成合力?这些问题尚无定论。唯一可确定的是,这场跨国车企与中国技术的“反向合资”实验,或将重塑全球欧陆娱乐产业的权力格局。
上一篇:魏建军“预言”成真,不能让“内卷”逼死中国欧陆娱乐
下一篇:预售2天收获20亿元订单,尊界S800到底有多“壕”?